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君主立宪制国家,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60万,人口成分单一,首都是哥本哈根。因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缘故,丹麦素有童话王国之称,以全科医疗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制度久负盛名,是国民满意医疗服务保障的国家之一。
一、丹麦全科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一)医疗保障体系的宏观构架。
丹麦的医疗保健基于两个主要原则:一是自由平等地享有公众卫生保健。这包括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服务以及所有公立医院服务,个人支付仅包括牙医及院外药物和一些辅助性理疗等。二是全民覆盖。丹麦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了税收支撑的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所有居民都有权享受由一般税收资助的公共医疗福利。
丹麦卫生管理部门由三个行政层级组成:卫生部,5 个州区和 98 个市。 卫生部是国家一级的主要卫生机构,负责国家卫生政策和立法。丹麦的5个州区和98个市是州一级和市一级管理和负责单位,它们是丹麦医疗保健系统的主要管理和服务者。他们的职责包括所有医院及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的部分,涵盖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私人执业专家和成人牙科服务。通常,患者须由全科医生建议才会转诊到医院进行体检和治疗,除非是急诊。基于此,绝大多数医疗保健和治疗均由全科医生处理,而无需转诊到专科治疗。
在医疗保险方面,民众有两种选择。一是基本医疗:与一位家庭医生签约,遵循严格的全科医生首诊制,转诊必须经过签约的家庭医生准许,诊疗转诊住院等全过程无需个人另外缴费(一卡通,最后医生与保险公司结算)。二是不参与基本医疗,不签约家庭医生,每次见诊医生需诊疗费50美金,没有转诊限制,每次就诊都可以任意选择全科或专科,转诊、住院等需要按一定比例个人支付相关费用。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单独再买额外的医疗保险,去私人诊所或医院就诊无需等待。
丹麦医疗保健系统的特点是广泛的数字化。所有医院,全科医生和市政医疗保健提供者都使用电子医疗记录(EHR)系统并以电子方式进行交流。丹麦存在大约15种不同的EHR,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联互通,方便操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丹麦医疗保健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子卫生保健领域的总体协调在2011年创建的国家卫生委员会中进行,并由来自该部地区和市政当局的代表组成。国家卫生委员会的作用是协调和遵循电子卫生保健的总体战略和发展,启动新的国家电子卫生保健项目等。
(二)全科医疗服务体系。
目前,丹麦共有约3600名全科医生。每个全科医生大约签约1500名居民。这样的配比使绝大部分人可以得到及时的诊治和治疗。每一个全科医生配备一名助手,助手负责预约、记录数据、反馈信息、维护随访等。通常这些全科医生在当地社区的私人诊所中工作,他们与政府签订合同,遵循严格的全科医生首诊制,提供服务并获取报酬。由全科医生组成的一级医疗机构和医院为主的二级医疗机构组成一个高效的医疗运作模式。北欧五国之一的丹麦建立了明确的医疗分级制度,由家庭医生担任医疗保健第一线的守门人,确保民众就医质量的同时,也能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并提高医疗保健效率。
据有关统计数据分析,丹麦全国有近65%-80%的人口只需自我保健管理,20%-30%人需要动态观察和自我保健训练,仅有1%-3%有进展性的疾病患者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保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在逐渐延长,但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对每个国家来说仍然是严峻的挑战。在丹麦,1000个市民里有700人携带患病危险因素,500人需要依靠口服药物干预从而预防疾病,70-200人需要面诊全科医生并进行长周期、全过程的保健方案指导,10人转诊至医院住院治疗,1人转诊至大学医院。
全科医生在丹麦医疗保健系统中作为一个“旋转轴(rotation axle)”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职责范围有:规范管理超过半数国民所患有的多种慢性病;协调员/健康促进的需要;担当健康守门人;对社区/自治州的了解,与病人之间建立亲切的朋友关系;所有的沟通交流依托全科医生维护的网络健康信息实现;出院后诊疗的告知信件以及协助指导患者访问自己的健康数据等,总之,作为一名全科医生,他和他的团队将充分利用、调动区域内全部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持续维护签约居民的健康。另外,每个医院或者区域政府都会与全科医生签订兼职工作协议,用于保证与上级医院专科医生的病情沟通、资源共享、引导转诊以及出院时院外处方制定。全科医生在社区诊所的日常工作,一般是每天早上8:00-09:00电话随访社区居民,询问近况并建立更新健康档案信息。遵循严格的预约就诊制,团队合作模式较规范,电子化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家庭护理监测工具及种类繁多,可以及时传输数据并获得全科医生的相应指导。全科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同时作为咨询顾问与协调员。协调当地医疗资源共享,完成转诊引导,保证医院和患者的良好沟通,制定出院后家庭诊疗方案,参与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生活方式建议与戒烟行动。
丹麦全科医生收入,在国家所有行业中排行第二,与大医院专科医生收入持平。签约服务费每年约1000丹麦克朗/人,政府发放),其中30%是人头费,70%是服务费。所有的联系都是与公共医疗保险相关,主要收入也来自公共医疗保险。他们有些会自行采购并拥有自己的诊所,通常会在一个医疗机构工作长达15-25年。大多是1人或者2-8个医生团体诊所模式。
二、对我国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启示
真正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是团队式持续性照护签约服务对象的健康。不仅针对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同时也关注照护健康人群。让基层全科医生照护健康的服务和大医院专科医生“救火式”医疗服务,犹如双盾,发挥互补作用,共同保障国民健康。唯有此,才能真正促进国民健康长寿,实现健康中国。
(一)基层医疗机构职能定位进一步明晰。
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开业诊所等,是与二级以上医院完全不同的职能定位。不能把诊疗救治作为唯一的经营项目。要在治疗这一基本职责之上,发展拓展卫生健康服务工作内容。实现国家战略提出的由“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移,关键和重点在基层医疗机构,重点是推行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这一点是基层医疗机构与二级以上大医院最根本的职能区别。把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亚健康人群干预与管理、慢病规范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依托发展全科团队,真正做细做实。
(二)全科医生及团队职能定位进一步明晰。
首先将签约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管理分类。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不同的慢性病人群、需特殊照护的人群,分门别类制订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并有计划分步实施。同时,要以健康管理结果为导向,优化健康干预的方式和手段,不断研究和促进国民整体健康。
(三)区域内信息化支撑体系要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离开信息化的支撑,不可能做实健康资源的共享。互联信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正持续深入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行为方式,也正持续深入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管理方式。依托信息化支撑,可以实现不同医疗之间签约服务对象健康档案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过度检查,可以批量处理数字化信息,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和管理成本。总之,信息化建设既是发展基层全科医疗服务绕不过的一个坎,也是下一步支撑全科事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平台。
(四)支持全科医疗服务的政策体系需加快调整。
当前,要通过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使全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有效增强,使真正落实全科医疗服务的从业人员获有利益。
作者:张轲 朱津民
指导及核审:徐宏伟 欧铁
本文来源:[db:出处],中国家庭报,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年轻人养生网管理员删除!